Pages Navigation Menu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耄耋汉学家的中国情缘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耄耋汉学家的中国情缘

“1949年,我11岁。有一天,我的父亲拿着一张地图告诉我,世界上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此后我与中国结下了五十多年的不解之缘,中国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说到这里,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著名拉脱维亚汉学家,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贝德高教授眼眶泛红,几近潸然泪下。

在12月13日于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举办的国际汉语论坛上,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贝德高教授讲述了50多年来与中国的缘起缘深,以及从事汉语教学、汉学研究和中拉文化交流的历程和故事。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尚劝余教授和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左鹏军教授,以及慕名而来的同学们。

贝德高教授自从于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拉脱维亚的中学、拉脱维亚大学任汉语教师,后来又到中国担任新华社记者工作,此后又先后出任拉脱维亚驻中国大使馆第一任临时代办,亚非司司长等,担任的职务多样,履历丰富,但种种头衔始终未离开过一个中心——汉语。在担任新华社记者一职时,贝教授每天要处理和翻译25-30篇文章,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农业、医学、经济和民生等,基于大量的语料收集,贝教授编写了300页的常用词典。随着拉脱维亚与中国的各项交流越来越深入,拉脱维亚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回到拉脱维亚后,苦于当地学习汉语的学生仍然只能使用俄-汉词典查阅不懂的单词,贝教授笔耕不辍,8年后,《汉语拉脱维亚语大词典》诞生了。

2016丙申年,是贝教授的丰收年,从夏天到现在,贝教授共斩获了“三喜”。第一喜,8月23日,贝教授获得了由刘延东副总理亲自颁发的全球最佳图书特殊贡献奖,全世界只有十几位教授得此殊荣。第二喜,11月5日,中东欧16+1政府领导人峰会在里加举行,李克强总理特别接见了贝教授并接受了贝教授赠予的《汉语拉脱维亚语大词典》。赠书仪式上,贝教授说:“尊敬的李克强总理阁下,非常感谢您的到来。这是我编写的汉语拉脱维亚语词典,送给您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李克强总理非常感动,说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大礼物,是中国和拉脱维亚沟通的桥梁!”第三喜,12月中旬在云南举行的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上获得了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称号。

当日下午,贝教授还与在中国的拉脱维亚留学生和曾在拉脱维亚孔子学院工作过的归国志愿者们聚在一起见面聊天,回顾一起工作时发生的趣事,当前工作的发展和介绍,以及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贝教授还鼓励在中国学习的拉脱维亚留学生要珍惜来到中国的机会,积极融入当地环境,学好汉语。

贝德高教授的中国情缘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若以他真正开始系统学习中文算来,也有50多年光景了。从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的11岁小伙子到如今享誉全球的著名汉学家,贝德高教授始终以耐心、恒心在汉学研究和推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正如他说的:“虽然我已近耄耋之年,但我不做打麻将的退休老干部,而是继续为中华文化交流做贡献!

贝德高教授给大家讲故事

中方院长尚劝余介绍孔院

中外方院长与拉脱维亚留学生见面交流

 

 

Leave a Comment